QCon北京2013大会 大会时间:2013年4月25-27日 大会地点:中国·北京 国际会议中心
社交篇 这次QCon大会上,碰到很多老朋友,也认识许多新朋友。听@Shining介绍uPerform是本届QCon的赞助商,首先想到Bill Li和王宇同学。另外QClub全国协调人@柴峰同学很健谈。认识了更多thoughtworks的高人,瑶瑶,徐八叉,刘海生等等等等。 休息期间去图灵展台,认识了大名鼎鼎的谢工,以及图灵的知名编辑小花 当然还有很多InfoQ的同学们,包括Charles, Kevin, 司巧蕾, Wendy, Jesse, Floyd等
演讲篇 《胜任管理》 组织的进化——单一目标的组织(举例:不用知道事情肮脏的背后,如吃鱼香肉丝,不用知道猪是怎么养的。
组织发展面临的障碍:
等级制度 疏离感 输血文化 成功背后的幽灵 标准化培训
入职培训 团队拓展 在线学习1 结对实践
文化技能导入 定制化学习曲线 榜样的力量 学习型组织(参考第五项修炼)
建立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1 改变心智模型 自我超越 系统思考组织的重新思考: 成员,知识工作者 任务,知识传递 度量标准,知识影响力 知识漏斗 vs 知识影响力
谜题(Mystery)vs 自我学习1 启发式探索(Heuristic)vs 自我理解 算法(Algorithm)vs 行为改变 代码(Code) vs 客户、社区影响力 读书雷达
学习验证画布
参考资料 自我介绍@QCon
有关QCon: QCon是由InfoQ主办的全球顶级技术盛会,每年在伦敦、北京、东京、纽约、圣保罗、杭州、旧金山召开。自2007年3月份首次举办以来,已经有包括传统制造、金融、电信、互联网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近万名架构师、项目经理、团队领导者和高级开发人员参加过QCon大会。
秉承”促进软件开发领域知识与创新的传播”原则,QCon各项议题专为中高端技术人员设计,内容源于实践并面向社区。演讲嘉宾依据各重点和热点话题,分享技术趋势和最佳实践;作为主办方,InfoQ努力为参会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。
Scrum丰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中的一篇文章《新型的新产品开发策略》(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,竹内弘高、野中郁次郎,1986)。这篇文章描述了像本田、佳能、富士施乐这样的公司是如何通过可伸缩、基于团队的并行产品开发方式开发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。文章同时强调了授权、自组织团队的重要性,并概要描述了管理在开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。
这篇发表于1986年的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,文章中提出的很多概念都促成了我们今天称为Scrum的方法的形成。Scrum不是缩写,而是一个从橄榄球运动中借用的术语,在橄榄球运动中,这个术语指的是在意外犯规或是球出界后,重新开始比赛的一种方式。就算你不是橄榄球迷,可能也看到过争球,两队的前锋球跟前围成一圈,胳膊架在一起,低着头,争夺球权。
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使用橄榄球和争球的隐喻描述产品开发:
产品开发那种“接力赛”的方式……可能和最快速、最灵活的目标有冲突。如果采用一种替代的方法,一种整体方法,或者叫做“橄榄球”方法—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完成比赛,来回传球——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今竞争的要求。
1993年,Jeff Sutherland和他在Easel公司的团队把1986年那篇文章中的概念与面向对象开发、基于经验的过程控制、迭代和增量开发、软件过程和生产率研究、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概念结合起来,创建了用于软件开发工作的Scrum过程。1995年,Ken Schwaber在OOPSLA 1995 (Schwaber 1995)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Scrum的论文。此后,Schwaber和Sutherland,一起或是独自完成了几个关于Scrum的出版物,包括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Scrum (Schwaber与Beedle,2001)、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Scrum(Schwaber 2004)和《Scrum指南》(“The Scrum Guide”,Schwaber与Sutherland,2011)。
翻译自《Essential Scrum》,作者Kenny Rubin
我最喜欢的一句话
成功的执行一项无意义的计划 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原因 如果企业费尽心思开发出来的产品没人想要, 那么是否按时、按预算完成计划就无关紧要了。
精益创业使用来自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益思想来指导创业活动,避免在创业活动中的巨大浪费。
精益创业是一个关于“开发-测量-认知”的反馈循环,不断的开发,然后进行测试测量,得到一些认知,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下一轮的开发。
精益创业首先有一个关于“价值的假设”,然后推出一个最小可行产品(MVP)进行假设的验证。
书里提到许多例子,比较典型的有两个:
印度乡村洗衣服务 美国最大的网上鞋店Zappos 价值假设得到验证后,下一步关于增长的假设需要得到很高的关注。书内提到传统的衡量指标(虚荣指标),有比较大的欺骗性,比如总用户数,总浏览量,总点击数。如果网站今天的总浏览量为2万,那么这些浏览量来自一个用户,还是2000个新用户呢?
关于增长假设,书中提到两个比较好的验证方法:
同期群分析 对比测试 在各种验证假设后,得到的报告、报表中,衡量指标要符合三个“可”的标准
可执行:指标简单易懂 可使用:指标具有指导意义 可审查:数据来源可信 如果假设验证失败,那么面临一个选择,是继续坚持当前的假设,还是做出转型。如果要转型,都有哪些转型,下面是书中提到的一些转型方法:
放大转型 缩小转型 客户细分市场转型 客户需求转型 - 200多家连锁的大肚三明治(Potbelly Sandwich Shop) 1997年开办时是一家古董店。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到店里,店主开始售卖三明治。 平台转型 商业架构转型 - 摩尔理论。公司一般会在两种主要商业架构选其一:高利润低产量;或低利润高产量。前者经常和B2B或者企业销售流程相关;后者与消费类产品相关 价值获取转型 增长引擎转型 - 病毒式、黏着式、付费式 渠道转型 技术转型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,如果你跑的比市场慢,那么很快就会被淘汰。 所以除了验证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加速创业公司的发展。 公司发展大致分为三类增长引擎(模式):
黏着式 - 客户一旦用了产品后,很难换成竞争对手的 病毒式 - 依赖现有用户的口碑宣传,影响其他人加入 付费式 - 依赖付费的方式增加新客户,比如广告 最后再介绍两个精益中比较好的理念:
小批量 五个为什么
10月29日晚,很高兴参加了“AgileChina Salon - 持续交付” (https://event.weibo.com/636715) 这次活动邀请到了《持续交付》一书的作者, Jez Humble。 能够近距离的和大牛交流,很兴奋啊。
引子 flickr.com 每天可以发布10次以上。试想我们的软件多久可以发布。
持续交付需要频繁发布(releasing frequently) 但是频繁发布,包含哪些内容: 1. 构建正确的内容 - build the right thing 2. 降低发布风险 - reduce risk of release 3. 真正的项目进度 - real project progress 在累积流图中(CFD), 我们通过降低batch size(WIP),达到降低lead time的目的。 但是batch size多大合适, Jez建议: 3-4天的工作量。
部署流水线,是持续交付的核心内容。
Dark launching是什么?
发布不等于部署。 通过特性开关(feature toggle),可以讲部署好的内容进行发布,或者关闭。
很好的持续交付的资源:持续交付网站
敏捷之旅2012北京站总结 12月1日是忙碌的一天,也是充实的一天。这一天敏捷之旅2012北京站落下了帷幕。自从9月9日开始,在接近三个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备后,我们(组织者)有了一个完满的结果。
关于组织非盈利活动的一些个人感受:
第一要素:钱。古语,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。对于非盈利活动,寻找赞助商就是这个第一要素。 设置共同的目标(vision)。这个是至关重要的,否则只是一群人在做事,而不是一个团队。(group vs team)举个例子: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在12月1日办一个200人规模的敏捷之旅社区活动。 建立核心团队。 明确责任和权利。发挥团队的自组织和个人积极主动性。 尽早确定演讲嘉宾(哪怕没有确定话题,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嘉宾,可以为活动带来人气)。 宣传要在有了吸引听众内容的基础上,否则就错过了宣传的最佳效果。这一点基于上一条,需要尽早确定演讲嘉宾。 本次敏捷之旅北京站的活动要感谢
主要赞助商:OutSofting 场地赞助商:清华大学出版社 媒体支持:海丁网和InfoQ中文网 敏捷之旅北京的后续报道 报道1 - 来自mebusw的CSDN blog
敏捷之旅北京的话题如下:
Keynote:
段念 《生长出来的敏捷》 乔梁《小心ScrumBUT——如何让敏捷落地生根》 敏捷转型:(天)
钱安川《如何用2天交付一个项目看板工具》 杨烽熵《敏捷变革的企业战略与实施》 敏捷管理:(人)
伍斌《自动自发的敏捷团队》 唱鑫《年轻的心-敏捷实践校园行》 敏捷实践:(地)
霍金健《与CI共舞》 话题的详细细节,请猛击这里。
敏捷之旅2012北京的活动已经过去10多天了,但是一些做的好的地方一直留在我的脑袋里,现在整理一下:
提前一天的签到彩排,排除了很多异常情况(比如团队报名的如何签到;如果找不到打印的名字怎么办等应急方案) 中午发盒饭,流水线作业,参会者自动自发的排队,效率很高。 现场的路线导向,参会者很方便的找到不同的分会场。 关于作者 姜信宝 请点击这里
游戏简介: 这个游戏将要求所有参与者站立完成。大家围成一个大圈,在一个共同的标准和规则下,在既定的时间里,完成抛球的动作,达成一定的目标。然后通过每个迭代的改进,提升团队协作的效率。 我们在以往的实践中,做过几十场不同规模的团队抛球游戏。本场,我们也将向最大规模发起挑战。团队成员将能收获,较大团队的协作和持续改进,是如何完成的。
抛球游戏,是一种越来越多地被Scrum培训师采用的敏捷游戏。通过这个游戏,你可以收获:
通过迭代逐步提高工作效率 领导力是如何产生的 团队是如何学习-检视-适应 回顾的力量(reflection) 工作流(或节奏) 下面介绍游戏规则:
所有人是一个团队(大的团队) 传递的球必须有滞空时间(滞留在空气中,不能手递手) 球不能传给左右相邻的人 开始传送点=结束传送点(球从哪儿开始传递,还要回到这里才能得分) 每个迭代时间2分钟 迭代之间有1分钟的时间,大家可以讨论如何提高效率 我们一共做N个迭代(N=5) 第一次迭代之前有2分钟的准备时间 每次迭代之前,团队做一次估算 最后做总结 几个小提示:
流程- 经常团队会问“这样可以吗”? 需要指向规则,并明确这是“团队的流程”
便签 - 如果团队有明显效率提升时,要求团队写下感受以及原因。这样可以帮助游戏最后的总结。
计时 - 注意timebox
如果团队稳定后,在最后一轮设置一个更有挑战并不可实现的目标。
反思的角度:
发生了什么? 哪个迭代感觉最好,为什么? 哪个迭代效率提高最大,为什么? 反思的力量 设置不可能的目标之后,发生了什么,为什么? 领导是如何产生的? 有没有好的建议,但是没有被采纳? 为什么? 回到工作中,哪些内容可以带回去? 参考链接:QCon Beijing 2013 敏捷嘉年华
游戏简介: 这个游戏将要求所有参与者站立完成。大家围成一个大圈,在一个共同的标准和规则下,在既定的时间里,完成抛球的动作,达成一定的目标。然后通过每个迭代的改进,提升团队协作的效率。 我们在以往的实践中,做过几十场不同规模的团队抛球游戏。本场,我们也将向最大规模发起挑战。团队成员将能收获,较大团队的协作和持续改进,是如何完成的。
抛球游戏,是一种越来越多地被Scrum培训师采用的敏捷游戏。通过这个游戏,你可以收获:
通过迭代逐步提高工作效率 领导力是如何产生的 团队是如何学习-检视-适应 回顾的力量(reflection) 工作流(或节奏) 下面介绍游戏规则:
所有人是一个团队(大的团队) 传递的球必须有滞空时间(滞留在空气中,不能手递手) 球不能传给左右相邻的人 开始传送点=结束传送点(球从哪儿开始传递,还要回到这里才能得分) 每个迭代时间2分钟 迭代之间有1分钟的时间,大家可以讨论如何提高效率 我们一共做N个迭代(N=5) 第一次迭代之前有2分钟的准备时间 每次迭代之前,团队做一次估算 最后做总结 几个小提示:
流程- 经常团队会问“这样可以吗”? 需要指向规则,并明确这是“团队的流程”
便签 - 如果团队有明显效率提升时,要求团队写下感受以及原因。这样可以帮助游戏最后的总结。
计时 - 注意timebox
如果团队稳定后,在最后一轮设置一个更有挑战并不可实现的目标。
反思的角度:
发生了什么? 哪个迭代感觉最好,为什么? 哪个迭代效率提高最大,为什么? 反思的力量 设置不可能的目标之后,发生了什么,为什么? 领导是如何产生的? 有没有好的建议,但是没有被采纳? 为什么? 回到工作中,哪些内容可以带回去? 参考链接:QCon Beijing 2013 敏捷嘉年华
PMBOK基本过程组和它们对应的敏捷概念 启动过程 vs 章程(charting) PMBOK启动过程:评估项目价值(固定预算),定义初步范围(固定范围),分配资源(固定资源),以及确定时间线(固定时间)。 敏捷章程:确立愿景(共同的理解),确定目标(共享的目标),组建团队(没有承诺),以及确定时间线(固定时间)。每次迭代(里程碑)的开始重新审视愿景。
规划过程vs持续计划 PMBOK规划过程:所有计划活动(项目计划、HR、风险管理等)在项目开始已经完成。
敏捷持续计划:当有更多的信息与业务优先级改变时,计划活动发生在项目之前和贯穿始终。
执行过程vs持续交付 PMBOK执行过程:计划最终定下来后工作才开始(当前过程),利益相关者是满意的(至少这个时候)以及取得资源。 - 敏捷持续交付:贯穿项目始终计划和交付在1-4周的迭代中进行。
监控过程vs适应变化 PMBOK监控过程:为了交付固定范围的内容要严密监控时间和成本。 敏捷适应变化:时间和成本是固定的,范围基于变化的业务需求是可变的。
收尾过程vs收尾 PMBOK收尾过程:项目结束的时候得到客户与利益相关者验收的正式过程。
敏捷收尾:非正式的过程因为贯穿项目始终客户与利益相关者已经提供反馈。收尾阶段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回顾。这是实现持续改进的一个关键点。
PMBOK知识领域和它们对应的敏捷概念 整合管理变成迭代计划、跟踪与管理。
范围、时间、成本管理变成固定时间与成本、可变范围。
质量管理变成持续集成、测试驱动开发、持续改进。
人力资源管理变成更关注于团队而不是个人,奖励团队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。
风险管理变成以迭代为基础的(比如所有计划与审查会议)整个团队参与识别、监视与分析风险的频繁反馈。
沟通管理变成经常的面对面沟通、每日站会、迭代计划与审查会议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
原文来自VersionOne
什么是CSM(Certified Scrum Master) CSM,即Certified ScrumMaster,是Scrum联盟发起的Scrum认证。CSM可以帮助团队正确使用Scrum,从而提高项目整体成功的可能性。CSMs深刻理解Scrum的价值观、实践以及Scrum框架。CSM是“服务型领导”,帮助Scrum团队一起紧密合作。CSM也会保护团队免受内部和外部的分心。
CSM的收益 通过获得ScrumMaster证书(CSM),您将获得:
扩展您的职业机会,尤其是在敏捷领域 展示您对Scrum知识理解的深度 学习Scrum基础,以及和最棒的Scrum专家交流ScrumMaster角色的知识 参与Scrum专家的社区 作为CSM,您有能力担任ScrumMaster。通过CSM认证过程,您可以深度理解Scrum框架,包括Scrum角色、活动和工件。
CSM认证通过后,您还将获得2年的Scrum联盟会员资格。会员可以加入当地的用户组、在线的社交网络、参加Scrum Gathering的深度折扣,以及更多的会员资料。
如何获得CSM认证(Certified Scrum Master) 为了获得CSM证书,您需要参加Scrum联盟授权培训师(即CST,作者Bob就可以发证)的线下面对面课程。 课程后参加在线的CSM考试(考试链接发到注册邮箱)。60分钟内完成50道题,答对37道即通过。(单选题) 通过考试后,需要接受CSM证书许可并完善你的Scrum联盟会员资料。 CSM认证的第一步是开始了解Scrum。Scrum联盟也准备了一系列材料,您可以进一步学习。 接着参加2天的线下课程。 在成功完成课程后,紧接着是参加在线考试,考试通过后就可以获得CSM证书。
原文链接 了解BoB Ji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