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r

谷歌OKR指导手册 (译)

Bob Jiang
译者:乔梁 来源:《持续交付2.0》公众号 这是一本关于 OKR 迷你小册子,名为《google OKR playbook》,由 www.whatMatters.com 网站发布。 该网站由John Doerr 团队经营, 而John Doerr 正是 1999年将 OKR 引入 谷歌的那个人。 本文仅供大家学习参考,虽然文章较长,但值得一读,欢迎收藏。 文章的末尾有一些 8 道自我测试题,用来验证你的OKR是否在正确的实施。 如果你正实施OKR,可以用它们来验证一下吧~ 在实现OKRs方面 没有人比谷歌更有经验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,它定期发布 OKR 指南和模板。以下摘录主要来自内部资源,并经谷歌许可转载。 (注:这是谷歌对 OKRs 的做法。你的方法可能不同,也应该不同。) 在谷歌,我们喜欢大张旗鼓。我们使用一个称为目标和关键结果(OKRs)的过程来帮助我们沟通、衡量和实现这些崇高的目标。 我们的行动决定了谷歌的未来。正如我们在互联网搜索、Chrome 和 Android 中多次看到的那样,一个由少量员工组成的团队,朝着一个雄心勃勃的共同目标努力,就可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改变整个成熟的行业。 因此,作为谷歌的员工和经理,我们必须有意识地、谨慎地、明智地选择如何分配我们个人与团队成员的时间和精力。OKR 是这种谨慎选择的体现,也是我们协调个人行动,以实现伟大集体目标的手段。 我们使用 OKR 来规划要生产的产品,跟踪它们的进度与计划,并协调人与团队之间的优先级和里程碑。 我们也用 OKRs 帮助大家专注于最重要的目标,并帮助他们避免被紧急但不太重要的目标分散注意力。 OKR是有野心的,它不是逐步增量式的,我们并没有希望一次性就完成所有这些野心。(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,那么,我们就不会具有足够的进取性)。 我们用色阶来衡量我们做得有多好: 0.0 – 0.3 是红色● 0.4 – 0.6 是黄色● 0.7 – 1.0 是绿色● 正确的OKR制定方法规则 没有认真实施和管理的OKR,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,是管理上的假大空。与之相反,如果实施得好,OKR将是一种很好的动机激励工具,它能让团队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,哪些地方需要优化,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如何去进行利弊权衡。 要写出好的OKR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也不是不可能。请遵循如下这些简单的OKR制定规则: 规则1:O 要回答的是 “What” 的问题,它应当: 表达清楚目的和意图;

敏捷与OKR -系统思考与组织设计的艺术 | 敏捷家分享004

Bob Jiang
内容来源:敏捷+社区线上直播004期,《OKR与敏捷》分享实录 分享者:有赞效能改进工作者费解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”有赞”即可获取本次分享的视频回放、下载PPT OKR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,我所在的公司(有赞)很早以前就开始实行OKR了。2014年老板去硅谷进行调研,带回来一种新的管理方式,一直执行到现在。本次分享也是我在OKR实践方面的一些经历和感受。 OKR与项目管理、敏捷,都是一种提升公司或组织效能的手段,OKR与敏捷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它俩是相通的,都有很多不确定性,不是你做了就一定能成功,还需要达成很多平衡。 管理是一门艺术,系统思考和组织设计,是两种底层能力,在敏捷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。要组建一个敏捷团队,一定要有具体的角色,我们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开始做组织设计,在大规模敏捷框架里,组织设计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。 小调查 你在组织中处于什么角色? 你在组织中处于什么角色?比如项目经理、敏捷教练、ScrumMaster、技术负责人等。你在做决策时,是否客观?很多时候在小范围内做局部优化工作,没办法做到全局理性,为什么呢?我们发现,无论是什么角色,在做自己工作的过程中,视野会被工作范围所局限。 如何突破自身的角色和有限的视野,看到更大的范围和跃迁到更高的维度,就要回到系统思考的话题。 系统思考来源于系统动力学,是一门学科。其中有一个属性,系统有一种层层嵌套的现象,所看到的是一层,如果想要看到更大更高的那一层,就要跳出所在的范围,到更高维度的世界去。实践敏捷也是如此,需要系统思考和更高维度的视野。 我的敏捷世界观 见山就是山 | 见山不是山 | 见山还是山 我的敏捷世界观: 见山就是山。最开始接触敏捷的时候,从课程中学到很多关于敏捷的方法、工具等,比如:三三五五。那时认为敏捷就是这个样子的,要实施敏捷的话,以它提供的框架,按部就班地来执行就可以了。这个阶段学到的是敏捷的形,没有参透敏捷的本质。 见山不是山。后来经历了很多项目管理、组织优化、效能改进的工作,不经意间会根据需求和场景,将学到的敏捷知识和方法加以变通,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。比如:基于整个组织的现状,运用同理心,感受需要被引导和改进的部分,然后慢慢结合敏捷去实践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在更多领域中加入了敏捷的元素,也做了一些创新。这个阶段是领会到敏捷的本质,逐渐融会贯通的过程。 见山还是山。经过反思沉淀后我们发现,敏捷给出的方法论适用于很多工作场景,能解决很多问题,是前人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的方法。我们也会慢慢去反思:为什么要做敏捷?敏捷的本质是什么? 我认为敏捷的本质有三个: 优先级。我们的优先级是否明确。在一个团队或大的组织中,有没有做事的方法?优先级是什么?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只能做一件事,先做哪件后做哪件? 高质量的交付。我们做事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交付,为了产生价值,高质量的交付是敏捷的一种结果。 灵活变化。我们的组织或团队是否能够灵活应对外界的变化。如果是就是敏捷的,也不用刻意强调三三五五,僵化的敏捷不是敏捷。 一次灵魂拷问 你存在于组织中的价值是什么? 前面问的是你在组织中的角色是什么。现在我们思考一下:你在组织中的价值是什么?是管理项目,还是作为一个敏捷教练带领敏捷团队?我们的出路在哪里?关注在哪个层面? 敏捷之上的世界 大千世界 | 道法术器 | 价值在外 根据系统思考的原则,需要看到更高的维度。因此除了敏捷之外,还要看到敏捷之上的世界,看清问题的本质。 佛曰:三千世界。世界之外还有世界。在实行敏捷的同时还应该有更高维度的思考和实践。 道法术器。道法是指我们学敏捷不应只是学习它的方法,还应该理解其本质;器是工具,工具是管理的辅助手段,在工具的制定方面,一定是工具适应组织,而不是组织来适应工具。在敏捷实行过程中,即便工具设置得再好,如果实际操作起来完全不匹配组织的现状,使用起来也会很别扭。术包括敏捷方法提供的框架和工具,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三五五之类的。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:要站在道和法的层面,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,是否需要用到所有的这些工具,避免生搬硬套,使敏捷变得僵化。 价值在外。不要以为敏捷团队的敏捷就是端到端的了,在敏捷团队之上还有更高维度的团队,比如:部门、业务线、事业部、甚至公司。我们要从全局看整体的目标是什么、以及是否达成。敏捷团队产生的价值是什么,包括对公司的价值和商业价值。 “价值在外”这个词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,即: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组织外部,才会被评价和被认可的。我们所做的动作,是帮助公司完成敏捷转型,还是是为公司创造价值?在做组织设计时,我们也需要面向是否创造外部价值。 查看原文获取更多材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