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

Page content

4月22日23日24日听了滕振宇的CSM课程,课上他提到一个词——知识的诅咒(The Curse of Knowledge),听上去蛮有趣的一个词汇。回来做做功课深入学习一下。

从互联网上查了几个解释之后,回想起10年前自己混BBS的一个场景。我经常在java板块上冒泡,所以常常会看到诸如“这个怎么编译不过啊?”,“我的HelloWorld怎么无法运行啊,提示错误为’ClassNotFound’”。好吧,错误都很明显了,就是类找不到,怎么还会在BBS上问?不过现在看来,当时的我就处于知识的诅咒当中。因为我已经掌握了一些java基础,所以知道这些错误是怎么回事并会很容易的干掉这些错误。那么我就不能理解怎么还会有人问这么笨的问题。

互联网上最多的例子是:当我把一首最熟悉的歌打拍子给对方听,本以为对方有50%的概率能猜出来(即使这首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么简单)。对方仍然满脸迷茫,根本猜不出来。实际猜出来的概率只有2.5%。这是因为敲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,所以当敲的时候,他以为对方也知道答案。如果让刚才听的人换过来敲拍子的话,基本上是同样的结果。(上述例子来自《粘住》一书)

知识的诅咒可以用下面这个定律来说明——著名的科幻家阿瑟·克拉克有一句名言(也称为克拉克第一定律):

如果一个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,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。如果他告诉你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,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误的。

\====以下摘选自互联网====

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,“知识是一把双刃剑”这个道理在心理学领域其实并不新鲜,《Made To Stick》上 面就提到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:A心里想一首曲子,然后用打拍子的方式打出来,B听着A的拍子要去猜测A打的实际是哪个曲子。参与者选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曲 子,如“世上只有妈妈好”(此处根据中国国情稍加演绎)。这个实验的亮点在于,往往A认为“那么简单的曲子”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呢?而实际上B听了却就是猜 不出来。A对B能否猜中的概率估计,与B实际猜中的概率之间,有一个巨大的落差(A以为50%的人能猜出来,而实际上只有可怜的2.5%)。

原因?因为A心里本来就知道答案(曲子本来就是A定的),所以对于A来说这是“显然”的,但B只听到拍子,对B来说再简单的拍子也并不是“显然”的。关键在于,由于A心里明知答案,就无法去设想不知道答案的B听到那样的拍子时是什么感觉,也就无法真正准确地推测出B猜中的概率了。

实验者把这个现象称为“知识的诅咒”:由于知道某个知识,反而影响了判断。在以上的实验当中,如果A自己并不知道曲子,(曲子是实验者选的,拍子也是实验者打的),那么A就能够体会到B的感觉了。